突出问题:泸沽湖是集跨行政区域、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湿地、社区为一体的高原湖泊。多区重叠交叉的客观实际以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湖泊保护带来了“保持Ⅰ类水质的压力较大、多区重叠管理政策不统一、两省共管共治推进难”等问题。
主要做法:为常年稳定保持Ⅰ类水质,实现保护治理与旅游发展双促进的目标,当地采取“五推进、五转变”的治理措施,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推进由行政管理向依法治理转变”,出台《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及实施细则、《云南泸沽湖保护治理规划》《丽江市宁蒗县泸沽湖流域控制性环境总体规划》《云南泸沽湖省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等一批保护性规划,统筹各类规划,编制《云南省泸沽湖流域国土空间保护和科学利用专项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管到底。二是“推进由围湖发展向控湖转坝转变”,实施“一带、一路、三镇、四配套”项目,逐步将旅游接待重心向流域外转移。三是“推进由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转变”,坚决整治“两违”、实施一级保护区内原住居民生态搬迁工程等有效腾退河湖岸线生态空间,全面改善河湖面貌,实现了“人退湖进”;实施智慧监管不放松,建成泸沽湖水质自动监测站和环保所,完成泸沽湖智慧环保信息化工程的主要建设内容;坚持点源、面源污染治理不停顿,实施了生态修复和湖滨生态带建设,流转湖滨1122亩土地和水源地1540亩林地、1345亩土地,实施土地休耕和生态修复,对5条主要入湖河道进行系统治理,确保入湖水质达标。四是“推进由注重当前向长治长管转变”,强化准入制度,禁止以文旅、康养名义开发房地产,禁止不符合生态功能区的各类开发活动及不准燃油、机动、金属船只入湖活动,禁止在湖中捕鱼等“十严禁”制度;创新管理服务机制,采用社会化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第三方企业规范化开展污水处理和环卫服务,提升服务能力;健全问题整改机制,坚持问题导向,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省委机动巡视等反馈问题;建立民居建设审批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泸沽湖周边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的意见》《泸沽湖民居建筑风貌控制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加强村民住宅建设用地审批和建筑风貌管控,开展农村户籍、宅基地清理工作,实施摩梭民居改造整治行动,建立村规民约,实现自治、法治、德治转变。五是“推进由政府主治向多元共治转变”,坚持五级湖长共同发力,织密织牢管理组织体系和责任落实体系,从“见湖长”到“见行动”,实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湖有人护;坚持滇川联动共治共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促进信息互通共享,开展联合执法和联合巡湖,滇川共治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坚持多元投入共同治理,进行系统的保护治理;坚持联合执法合力管理,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构建“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社区协管”格局,不断提升景区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能力;坚持全民参与共同保护,广泛开展主题党日、“清水净湖”“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湖”宣传教育活动和集中销毁违规渔具行动,生态保护意识逐步深入人心,保护母亲湖成为全民共识和自觉行动。
治理成效:经过泸沽湖流域综合治理,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促进了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2019年从云南方向进入泸沽湖游客达216.7万人次,门票收入1.32亿元,流域内人均收入在2003年829元的基础上增长18倍。同时,流域森林覆盖率逐年提高到80.2%,以海菜花为代表的水生生物不断增多,云南红豆杉、松茸、海菜花3种植物已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4种脊椎动物被列入国家级、省级保护动物,其中厚唇裂腹鱼等3种为泸沽湖特有。湖区水位稳定保持法定水位线,湖泊水质始终稳定保持国家地表水Ⅰ类,流域内形成了完整优美的生态屏障。
经验启示:泸沽湖流域深入落实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生态文明思想,严格把牢生态保护“红线”,坚决守住环境安全“底线”,采取“五推进、五转变”的治理措施,实现了湖泊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可为处于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河湖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提供借鉴。
图1 晨曦中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2 中午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3 春天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4 夏天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5 秋天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6 冬天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7 云南宁蒗泸沽湖村庄提升改造前 | 图8 云南宁蒗泸沽湖村庄提升改造后 |
图9 云南宁蒗泸沽湖里格生态修复前 | 图10 云南宁蒗泸沽湖里格生态修复前 |
图11 云南宁蒗泸沽湖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前 | 图12 云南宁蒗泸沽湖污水处理场提标改造后 |
图13 水天一色的云南宁蒗泸沽湖 | 图14 云南宁蒗泸沽湖全貌 |
视频资料:泸沽湖(云南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