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

图片
手机版

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六·五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发言摘登

2009-06-10

2009-06-10
分享到:
[打印] 字号:[大] [中] [小]

  编者按 2009年6月5日,“6·5”世界环境日特别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论坛以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为主题,从理论研究层面和社会实践层面对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本质内涵,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的紧迫性、必要性和怎样通过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等进行了深入阐述和有益探讨。本版特摘登专家代表在此次论坛上的发言,以飨读者。

  尊重自然规律建设生态文明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

  地区资源的丰富究竟是祸还是福?在西方经济学里流行一句话:资源诅咒。资源诅咒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国家、有些地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因为资源丰富,以后的经济搞得非常糟,其中就包括了生态破坏等问题。资源诅咒对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说法,我们现在应该研究的问题是资源多了究竟是祸还是福?这可能是祸,因为有些地区拼命开采资源,造成生态破坏,结果无法生存了。但是更多的情况下,资源应该是福,资源对我们有很多好处。所以,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什么条件下资源多了是祸,在什么条件下资源多了是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注意环保,是否注意生态建设。

  祸与福是可以转化的,可能一开始是祸,但后来感觉到了问题,就趁早改革,趁早注意环境问题,趁早注意生态建设,这样就变成了福,也可能原来享受了好处是福,越来越不注意问题就变成了祸。这个问题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的。对于有些省来说,资源的确丰富,但资源丰富造成的现象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当地的资源丰富,所以就过量开采、过量捕捞,最后造成生态破坏问题。

  另外,我们应该研究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是财政支持重要,还是金融支持重要?中国的实践证明,对于发展中国家或者贫困地区来讲,可能是财政支持更重要。建设生态文明,如果国家没有财政支持,很可能最后没法取得成功。金融的开放可能还是有害的,因为金融开放以后,市场整个开放,反而造成了一种吸管现象,就把本应该投向贫困地区的钱吸引到发达地区了。

  还有一个问题是关于环保产业的。经济学对其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广义的环保产业,一种是狭义的环保产业,狭义的环保产业如环保机械、环保仪器、环保用品,这当然可以带动经济增长。而广义的环保产业,比如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土壤改良、治理石漠化等,同样可以增加就业,带动经济增长。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到湖南调查,发现一些地区种植油茶,效益好,还是绿色食品,而且把荒山都利用起来,这就是广义的环保,带动了经济的增长。我们把这点理解透彻后,可以对中国特色环保新道路有更多的理解。

  勇于先行先试敢于改革创新

  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赵斌

  武汉城市圈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不仅赋予了湖北省先行先试的权力,而且对湖北探索中国特色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湖北省同武汉城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中部崛起,将起到重要作用。这也是湖北省和武汉城市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我们主要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突出生态环境的地位,科学谋划发展的目标。生态环境保护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最根本、最重要的内容。我们在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把生态环境放在武汉城市圈建设的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城市圈平原水网景观和丘陵山地的优势,突出湖泊特色,以构建碧水蓝天青山水城为目标,建设绿色宜居、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群。

  科学分析环境容量,合理规划产业布局。武汉城市圈产业基础扎实,工业门类齐全,重工业和制造业相对集中,自然环境禀赋优越,在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优势。为确保武汉城市圈的发展符合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要求,我们专门制定了武汉城市圈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武汉市有166个湖泊,但是这些湖泊过去由于经济发展和过度开发都留下一些污染问题。这次我们“两型”社会建设确定的建设项目——东湖六湖连通工程,投资158亿元进行湖泊治理和水系改造。

  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探索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发展新路,创新环保的体制机制,是国家赋予武汉城市圈先行先试的权力。国务院的文件讲到,除了土地、金融和财政这3方面的试验要专门报国务院审批外,其他的都可以先行先试。这是国家赋予我们的一项很重要的权力,也是我们坚持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突破口。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才刚刚起步,我们的探索工作还任重道远。我们将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产业转型,充分利用先进实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推动自主产业向生态化、无污染和少污染的方向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

  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力伟

  湖南省在长沙、株洲、湘潭“两型”社会建设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首先规划确定“两型”社会建设内容,长沙、株洲、湘潭总人口1300万,去年的GDP分别占全省的13.3%、19.2%和40.9%。3个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呈三角形分布,相距在50公里之内。

  世界银行在开展战略研究后,认为长株潭的区位优势在世界上是独特的,发展前景令人鼓舞。为推动长株潭的发展,2006年,长株潭城市圈被国家列为促进中部崛起重点发展的城市群之一。从长株潭城市圈出发,突出“两型”,核心突出两新,即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根本措施是实施配套改革。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们编制了一个改革试验方案,去年得到国务院批准。

  总体思路是在目标任务上确定做到3个率先,率先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机制,率先积累成功转型的新经验,率先形成城市群发展的新模式。在具体定位上,明确实现四大目标,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示范区,中国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省新型经济化、新农村的引领,具有国际品质的现代化城市群。在发展的步骤上分为3个阶段,2008年~2010年全面启动,重点突破;2010年~2015年重点推进,取得明显成效;2016年~2020年为完善提高,发挥示范作用的阶段。

  同时,我们制订了几个方面的改革方案,积极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一是全面完成全局设计,顺利完成了总体改革方案。与此同时,湖南省有关部门开展了12个专项改革方案的制定工作,3个市分别编制了12个专项改革实施方案、42个规范。二是改革试验全面启动。三是分别在排污权交易、城乡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试点。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综合型高技术产业基地,在航空航天等五大领域同时得到国家支持,航空工业园、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等项目已经启动实施。

  在长株潭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践上,我们有4个方面的初步体会:一是坚定不移地推动“两型”社会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二是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注重统筹城乡发展。三是“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支撑。四是“两型”社会建设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进步来推动。

  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经济复苏

  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司副司长何炳光

  节能环保产业是一个跨产业、跨领域、跨地域的综合性新兴产业。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少国家将发展绿色产业作为复苏经济的发动机,制定了庞大的规划,投入了巨额资金,借助绿色产业来寻求出路、创造就业机会和刺激经济增长。我国自“十一五”规划将节能减排作为约束性指标以来,节能减排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保障作用。

  从近期来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还在蔓延,应当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还面临着巨大挑战。节能环保产业潜在市场巨大、带动能力强、吸收就业多、综合效益好,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促进消费、扩大投资、稳定出口的一个重要结合点。

  从长期来看,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有利于提升竞争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方面,全球新一轮的绿色经济和低碳发展浪潮愈演愈烈,另一方面,节能环保产业存在着从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延伸的趋势。我国作为最大的新兴环保市场,产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加强自主创新,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使节能环保产业能成为国家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未来一段时间,要实现节能环保产业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同期的经济增长速度,节能环保装备和产品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市场化的节能环保机制初步建立。为确保实现这个目标,我们确定了5条工作思路:一是依托重点工程,形成对节能环保产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需求拉动,带动产业快速发展。二是立足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再创新能力,尽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装备和具有国际影响的企业品牌。三是通过强化法规约束和政策激励,着力规范市场,打破行业垄断,为节能环保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四是倡导健康、文明、节约的环保理念,鼓励使用低能耗的产品,拉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五是积极探索和利用多种建设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节能环保产业,鼓励企业对节能环保重点工程进行服务外包,推动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

  完善社会体系缓解发展矛盾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副司长范必

  今后几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仍然会十分尖锐。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国民经济越来越成为一个高度复杂又高度一体化的巨型系统,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领域,都不同程度地利用资源、影响环境;二是社会组织体系日益趋向多元化、多层次,单独在某一个或几个环节推行节能环保,都难以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

  如果我们把资源环境问题放到国民经济这个大的运行体系中去,为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完全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做法,树立环境保护的流程观念,注重国民经济体系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激发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每一个成员,自觉地采取环保行动。因此,我们应当从更高的层面、更宏观的角度、更广阔的范围考虑,在国民经济的各领域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组织的各子系统,包括政府、团体、企业、社区、家庭,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节能环保型社会组织体系。

  从什么地方着手建立节能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呢?这里,我有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供大家参考:第一,统筹考虑节能环保与经济社会发展。为了建立节能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和社会组织体系,环保部门和环境工作者应当主动参与经济工作的重大决策。

  第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节能环保中的作用。我国资源领域市场化改革比较滞后,很多生产要素价格长期不能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助长了浪费地使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行为,增加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困难。我们要建立节能环保的国民经济体系,必须使能源资源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反映市场供需状况,反映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本。

  第三,把节能环保纳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靠内生的动力比较有效,且成本低;靠外在的监督往往比较被动,且成本较高。在社会主义荣辱观里,国家也应当加上一条: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荣,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耻,并且将它提升为核心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

  采取综合措施促进经济转型

  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

  今天讲的内容有3部分:第一,我想谈谈全球背景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第二,谈谈中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新挑战;第三,谈谈转型期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怎样走。

  过去100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目前都有体现。同时,我们还面临着新一轮建设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同时,我国的污染也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流域性的、复合的污染问题。当然,环境问题的成因比较复杂,核心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和冲突。我们正在推进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确实需要一些综合的对策。

  新的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对于目前的气候变化,IPCC的观点是,它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并且90%以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现在发达国家提的很多观点,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判断,也包括对政治经济的考虑。

  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并且通过一种政策的组合或者技术创新形成新的竞争力。中国怎么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我们处在一个转型期,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政手段可能不像过去那么有效,但是仍然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新时期的可持续发展大概有四大任务:首先就是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第二是维护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第三是保证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持续安全供给和高效循环利用;第四是实现环境和发展的双赢。

  在设置目标上,应该把阶段性和长期性相结合,把效率和总量相结合。还有要注意的问题是不应仅制定5年的目标,而应把规划的目标延长到10年,乃至20年。另外,要采取适用性的目标管理,我们现在确实面临比较大的国际、国内变化,我们要适时调整节能环保指标。我们同时必须考虑怎么降低成本,特别是从税收方面考虑,要通过实施有效的财税等环境经济政策,帮助企业在经济与环境上实现双赢。

  借鉴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以儒家为主,但实际上是一种多元文化,这个文化体系中除了大家都熟知的佛教是从外面传来的,几千年绵延的还有三大主流文化,一个是儒家文化,一个是道家文化,另一个是法家文化。

  这3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到秦汉以后基本处于一种互相交流和合流的状态,成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儒家文化强调三纲五常,强调规范社会各阶层及个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文化以老庄文化为主,强调无为而治,实际上无为而治更多的是约束政府的边界行为。法家文化强调亲民教化,强调怎样实现法制。

  这些文化和中国环境保护有什么关系呢?从唐代以来,中国农业的开发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已经非常高效了,在唐中期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世纪,据记载,当时的唐代四海之内,高山绝壑;到清中期,开垦得更广泛了,像云南、贵州、西部地区都已经开垦种上农作物了。所以,根据当时的描述,中国的农业发展和当时的人口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因而,中国从古代开始,一直到近代以来,已经产生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的问题。从古代到今天,我们一直强调如何处理矛盾,虽然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但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中,面临着环境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先民怎么应对这些问题对现在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值得我们吸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对人和人关系的解释对于我们今天的环境保护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和谐、强调在保护环境中政府和人民怎么发挥作用颇有借鉴意义。中国传统社会非常关注政府和人民的关系,传统文化讲的外儒内法实际上就是讲怎么协调人和人的关系。

  举个例子来说,孔子提出的大同世界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很有参考价值。所以,我们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中吸取经验,总结出政府在哪些方面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在哪些方面应该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创造性。

  立足现实国情实现低碳发展

  国家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周大地

  环境问题和国家能源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因为能源不但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基础,同时,能源利用不好,也会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所以,中国能源到底怎么发展,对我们今后的环保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家能源还在面临重大调整,我们都寄希望于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清洁能源发展太难了,跟不上消费的扩张。本世纪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平均达到年均8.9%,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

  现在我国经济正在调整,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因为这次经济下滑不但是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更主要的是国内经济增长前一段的模式是难以持续的,我们前一段的增长过多地依靠土地、矿产、环境和低价劳动力的投入,包括外向型经济发展导致我们的经济向低端产业集中。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能源领域必须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是必须进一步强化节能优先,我们现在要防止能源的周期性振荡,就不可能采取过去的能源策略。所以,现在即使要追求一定的增长速度,也要防止继续扩大已经过剩的产能。

  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除了在需求方面要有很好的控制以外,在能源供应方面,中国的国情还有别于发达国家。在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70%,核电等新能源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所以,要尽可能发展短期内就可以产生能源供应的清洁能源。

  对中国来讲,发展低碳能源是有可能的。发展可再生能源对我们国家、对世界来讲都有长期的战略意义。但是这个发展是有过程的,要有科学性,要讲经济性,不能盲目。否则,我们就可能费了很大力,投了很多钱,但是没有解决现在的能源增量问题。走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是要科学借鉴国外经验,防止盲目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和理念。我们应该多搞科技创新,而不是盲目把国内不需要的产能做大。

  (论坛发言为本报记者整理,标题为编者所加)

  来源:中国环境报

  

版权所有: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生态环境部

ICP备案编号: 京ICP备05009132号

网站标识码:bm17000009

京公网安备 11040102700072号

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