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良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提案”,由我部会同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办理。经认真研究,答复如下:
正如委员所言,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可喜进展,但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客观形势依然严峻,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仍在加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其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在中国体育彩票APP下载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们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理顺体制机制、完善政策支撑、开展调查评估、强化科研教育、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新时期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新目标、新任务,强调落实就地保护体系,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优化调整自然保护地,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的保护监管,明确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控政策。
2022年,中国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国,带领各方达成“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及一揽子配套政策措施,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擘画新蓝图。同年,国家林草局联合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确立了49个国家公园候选区,总面积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3%,把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纳入国家公园体系。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积极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整合后的自然保护地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国家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植物种类。
2023年,国家林草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了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园,已在北京、广州分别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布局建设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168个,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圃31个,不断加强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万物和谐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并与国家公园体系统筹协同,形成生物多样性保护新格局。
2024年,生态环境部更新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明确我国新时期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设置“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优先行动,进一步强调要全面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自然保护地布局,高质量建设国家公园,提升重要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及其重要栖息地(原生境)保护水平,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健全的保护网络。
二、提升生物多样性科技支撑能力,健全数据共享机制
生态环境部以生态质量评价为抓手,构建了包含生物多样性、生态格局、生态功能等指标在内的技术体系、评价方案与监测网络。2021年,印发《区域生态质量评价办法(试行)》;2023年,生态环境部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全国生态质量监督监测工作方案(2023—2025年)》。在生态质量遥感监测网络方面,建立以卫星遥感为核心,航空遥感为补充的生态质量遥感监测体系。在生态质量监测地面网络方面,建立以综合监测站为区域中心,以监测样地为主要监测对象,以地面移动巡视为补充的生态质量地面监测网络,实现与遥感监测的协同、验证与补充。2023年,生态环境部还发布《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标准》《生物多样性(陆域生态系统)遥感调查技术指南》等多项国家标准,统一规范了生物多样性调查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加强和完善我国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建设,提高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和预警能力,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科技支撑能力。
国家林草局初步建立了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重点加强生物多样性监测关键技术普及应用。编制印发《国家公园监测工作管理办法》《国家公园监测技术指南》《陆生野生动物监测技术指南(试行)》《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监测工作方案(2024-2025)》,有序推进重点物种监测和越冬水鸟同步监测,持续开展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调查评估,建立健全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档案,不断完善陆生野生动物调查监测评估体系。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项”“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物种资源保护专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专项”等一批基础科研项目,加强濒危野生动植物恢复与保护、种质资源和遗传资源保存、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化等技术研发,逐步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体系。
三、不断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保障制度
中央财政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通过中央部门预算、相关财政转移支付等多种渠道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给予积极支持。如,安排生态环境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预算支持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危害外来入侵植物、农作物外来入侵昆虫及植物病原微生物的监测预警等;通过林业草原等相关转移支付资金支持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木良种培育,防治外来物种入侵和有害生物侵害等。
此外,《行动计划》将建立多元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投融资机制作为优先行动之一,推动金融机构将生物多样性纳入项目投融资决策,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参与构建生物多样性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为生物多样性治理调动更多的资源。国家林草局已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金融机构可提供“贷款期限最长50年、宽限期最长10年、资本金最低20%”的绿色金融信贷支持,支持领域包括生态保护修复、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不断探索建立形式多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投融资机制,全面拓宽生态建设资金渠道,保障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的稳定持续投入。
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建设
一是政策法规不断健全。颁布和修订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生物安全法、长江保护法等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修订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名录,不断夯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基础。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及制度体系,生态环境部鼓励并指导各地制定和更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明确省、市、县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任务和职责分工,与国家目标和行动增强一致性。
二是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充分利用全国生态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湿地日、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科技活动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以及COP15筹办契机,持续开展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如,2023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发布《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十条》,提出要关爱生态环境和呵护自然生态;2024年举办以“生物多样性 你我共参与”为主题的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现场发布公众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倡议,呼吁政府、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和个人等充分发挥各自作用,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创新宣传模式,拓宽参与渠道,完善激励政策,邀请公众在生物多样性政策制定、信息公开与公益诉讼中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成立长江江豚、海龟、中华白海豚等重点物种保护联盟,为各方力量搭建沟通协作平台。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发起的“企业与生物多样性全球伙伴关系”(GPBB)倡议,鼓励企业参与生物多样性领域工作。政府加强引导、企业积极行动、公众广泛参与的行动体系基本形成,全社会生物多样性保护积极性不断提升。
我们赞同您提出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建议。下一步,将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顶层设计。推动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实施方案(2024—2030年)》,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和以国家植物园为引领的迁地保护体系建设,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健全的保护网络。
二是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做好科技人才培养。加强生物多样性人才培养和培训交流,加大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健全生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拟在全国布设一批以生物多样性为监测对象的生态质量监测样地,关注物种组成、结构、功能、胁迫等,为区域生态质量指数(EQI)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强化监测能力并为生物多样性决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进一步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保障制度。中央财政将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支持,并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地方用好政策和资金,探索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以推动实施《行动计划》为契机,与金融机构建立更加广泛的沟通和联系,推动将生物多样性相关项目纳入生态环保金融支持项目储备库,在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谋划、方案设计等环节更多地考虑生物多样性相关因素,协同推进社会资本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四是继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立全覆盖、多层次、多元化的生物多样性宣传科普体系,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模式,推出生物多样性重点融媒科普产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典型案例、重大项目成果等宣传普及活动,全方位讲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宣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
感谢您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生态环境部
2024年7月29日